2012年上海公務員考試命題預測試題
滿分100分時限150分鐘
題號(一)(二)(三)1(三)2(四)(五)總分核分人得分〖5〗
一、注意事項
1.申論考試與傳統(tǒng)的作文考試不同,是分析駕馭材料的能力與表達能力并重的考試。
2.作答參考時限:閱讀資料40分鐘,作答110分鐘。
3.仔細閱讀給定的資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論要求”依次作答在答題紙指定位置。
4.答題時請認準題號,避免答錯位置影響考試成績。
5.作答時必須使用鋼筆或圓珠筆,在答題紙有效區(qū)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qū)域的作答無效。
二、資料
1.有關資料顯示,我國現有城市668座,城市生活垃圾年產生數量超過1億噸,且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長。此外,歷年的垃圾堆存量已達60億噸以上。目前已有200余座城市處于垃圾包圍之中。垃圾對城市環(huán)境造成嚴重污染,社會每年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用于垃圾的清運和處理。城市垃圾的處理,已受到和各地的高度重視。十多年來,我國許多城市先后建成垃圾衛(wèi)生填埋場,使我國城市生活垃圾處置能力不斷提高,處理率已從20世紀90年代初的11%上升到目前的58%。但是我國垃圾的處理水平,還是無法適應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的客觀需要,許多城市仍然面臨垃圾困擾的難題。
2.目前國內外廣泛采用的城市生活垃圾處理方式主要有衛(wèi)生填埋、堆肥和焚燒等,這三種主要垃圾處理方式的比例,因地理環(huán)境、垃圾成分、經濟發(fā)展水平等因素不同而有所區(qū)別。由于城市垃圾成分復雜,并受經濟發(fā)展水平、能源結構、自然條件及傳統(tǒng)習慣等因素的影響,所以國外對城市垃圾的處理一般是隨國情不同而不同,往往一個中各地區(qū)也采用不同的處理方式,很難有統(tǒng)一的模式,但最終都是以無害化、資源化、減量化為處理目標。從應用技術看,國外主要有填埋、焚燒、堆肥、綜合利用等方式,機械化程度較高,且形成系統(tǒng)成套設備。從國外的情況看,有以下趨勢:工業(yè)發(fā)達由于能源、土地資源日益緊張,焚燒處理比例逐漸增多;填埋法作為垃圾的最終處置手段一直占有較大比例;農業(yè)型的發(fā)展中大多數以堆肥為主;其他一些新技術,如熱解法、填海、堆山造景等技術,正不斷取得進展。
3.2009年2月6日,上海蕰藻浜碼頭打下了第一根樁,這標志著國內首個同時也是亞洲最大的生活垃圾內河集裝化中轉轉運系統(tǒng)進入全面建設階段。
記者從負責該項目建設的上海環(huán)境集運有限公司獲悉,這項投資額近10億元的大型環(huán)境工程完成后,上海市區(qū)每年產生的數百萬噸生活垃圾將實現世界先進水平的密封式集裝化運輸。
據介紹,這項環(huán)境工程計劃于2009年年底完成項目建設,逐步實現垃圾裝運由散裝化到集裝化的過渡營運模式,2010年上海世博會前將實現全系統(tǒng)的集裝化營運模式。
目前,上海每年垃圾產生量在600萬噸以上,其中市區(qū)500多萬噸。目前仍按照傳統(tǒng)的生活垃圾運輸模式,上海市區(qū)大部分生活垃圾是由環(huán)衛(wèi)車輛從居民區(qū)運輸至碼頭裝船,再采用散裝,水、陸聯運方式運到老港填埋場,在這一過程中,由于散裝作業(yè)工藝的缺陷,容易產生垃圾異味揮發(fā),垃圾飛散、滴漏、回彈等現象,對周邊環(huán)境產生“二次污染”。
據介紹,隨著上海市生活垃圾內河集裝化中轉轉運系統(tǒng)的建成,上海的城市“垃圾管理”方式將發(fā)生“革命”性的變化,從“散裝”運輸變?yōu)?ldquo;密封式集裝箱”運輸。
這一亞洲最大的生活垃圾內河集裝化中轉轉運系統(tǒng)的設計規(guī)模為日均轉運生活垃圾6300噸,同時預留應急及其他垃圾700噸的轉運能力。該系統(tǒng)未來將把垃圾壓縮裝進專用密封式集裝箱,利用蕰藻浜、黃浦江等內河航道,經車、船運至老港垃圾填埋場,使垃圾運輸對城市環(huán)境的影響大大降低。
4.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垃圾的排放量也迅速增加,垃圾包圍城市已嚴重制約與影響城市經濟的發(fā)展和人民群眾的健康安全。在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上,各種資源正在不斷減少,但垃圾這種“放錯地方的資源”卻是唯一在增長的資源,城市垃圾被譽為“城市礦藏”。
許多已不再僅僅是停留在如何控制和銷毀垃圾這一老問題上,而是采取積極的態(tài)度和有力的措施,著手科學地處理、利用垃圾,將垃圾列為維持經濟持續(xù)發(fā)展的“第二資源”,向垃圾要資源、要能源、要效益。一些垃圾處理工廠近十年來在工業(yè)發(fā)達相繼建成,實踐證明他們?yōu)楹侠?、經濟利用垃圾資源開辟了新途徑,開創(chuàng)了垃圾處理領域的新天地。
我國提出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從環(huán)境、經濟、社會三個方面構成循環(huán)經濟發(fā)展模式,作為基礎的環(huán)境尤其重要,對環(huán)境的保護與資源的充分利用已成為我們進行垃圾處理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
目前,我國城市垃圾堆存量已達60億噸,占用耕地5億平方米。668個城市中有200多個城市陷入垃圾包圍之中。以城市人口2.6億計算,如每人每天產生1公斤垃圾,一年產生垃圾量就有近1億噸。
5.福州為徹底解決生活垃圾的困擾,投入上億元巨資,在距市中心17公里的紅廟嶺修建了占地145000多畝、總容量達2117萬立方米的生活垃圾衛(wèi)生填埋場。紅廟嶺垃圾填埋場投入使用后,福州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了100%,但是福州市目前生活垃圾年增長率為9%,這意味著全市生活垃圾總量每7年就會翻一番。這種幾何級增長速度,對城市垃圾處理能力是一個嚴峻的考驗。隨著垃圾總量每年增長,垃圾填埋場的使用壽命大為縮短。據福州市環(huán)保局介紹,1995年,紅廟嶺填埋場1號庫區(qū)建成,當時預計可以使用20年,現在看來,它可能用不到10年;整個填埋場的設計壽命是50年,而根據目前垃圾年產生數量的增長速度,它很可能用不到30年。為了延長垃圾填埋場的壽命,人們開始把目光放到了削減垃圾排放總量、減緩垃圾增長速度上。據測算,每100噸毛菜就有20噸不能吃的菜根、爛葉等廢物。為了減少廚房垃圾產生數量,自1998年起,福州市開始實行凈菜進城,把不能食用的菜根、菜葉留在城外,用作農肥。這樣做減少了城市生活垃圾總量,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垃圾無害化處理壓力。
6.目前,我國城市垃圾的處理主要采用填埋法,占70%—80%;堆肥法占10%—20%;焚燒法極少,僅占1%。由于我國城市生活垃圾治理工作開展較晚,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嚴重不足,只有少數城市借助國際援助建成一些達到無害化處理標準的現代化垃圾處理設施。國內自行設計的垃圾衛(wèi)生填埋場,大多因資金不足,設計、施工標準不高,加之無害化處理技術不完善,設施簡陋,缺少對污染的控制和監(jiān)測手段,距無害化處理標準有一定距離。特別是垃圾填埋場防滲措施不力,填埋氣體和滲瀝液引排不暢,難以保證長期安全性,成為遠期的污染源。近幾年來,國內開始出現一批工藝比較先進、投資少、運行費用低、操作簡便、比較適合國力水平的堆肥技術和生產線,已在廣州、常州、廈門等地得到應用。在北京,由德國援助,建立了一座日處理4000噸生活垃圾規(guī)模的現代化連續(xù)式機械化堆肥廠,起到示范作用,其總投資已超過1.7億元人民幣。城市生活垃圾焚燒處理在我國原來幾乎是空白。1988年,深圳市引進日本技術生產兩臺日處理150噸生活垃圾馬丁式焚燒爐,建成我國首座垃圾焚燒發(fā)電廠,運行至今。隨后各地出現一些垃圾焚燒爐制造廠家,積極推廣應用。國產焚燒爐結構多數還不夠完善,焚燒溫度不高,過程穩(wěn)定性差,自控程度低,廢氣凈化裝置效率不高,急需完善。目前北京、上海、廣州、寧波等地正在積極籌建大型垃圾焚燒發(fā)電廠。建成后將會形成我國垃圾處理填埋、堆肥、焚燒三分天下的格局?!迹?〗
7.中國過去普遍采用傳統(tǒng)的垃圾填埋方式,具有占地面積大、污染水體、散發(fā)臭氣等諸多弊端,而且部分城市的填埋場面臨填滿封場的危機,無法負荷日益龐大的垃圾量。
因此,人們不斷探索其他有效的垃圾處理措施。但是,一直被環(huán)保主義者推崇的垃圾分類回收和綜合利用的方法收效甚微,而近來在許多城市得到推廣和實施的垃圾焚燒和發(fā)電項目,也引發(fā)了諸多社會問題。
看來,垃圾處理以及由此引發(fā)的環(huán)境和社會問題并沒有因為的努力和巨額投入而消失,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勢。
癥結一:機制不合理
機制不合理主要是指政企合一的垃圾管理體制。到目前為止,中國城市垃圾處理的企業(yè)由管理,仍是城市垃圾處理唯一的管理主體,也是主要的投資主體和運營主體,這阻礙了市場化的發(fā)展。一個明顯的例子是民間資本和外資投資的缺失。據統(tǒng)計,的社會資本僅占到了垃圾處理投資的2%。
政企不分的另外一個弊端是廢物回收體系管理不力。上世紀 50年代末到 70年代末,中國曾經建立起運行良好的廢物回收體系。但是 80年代以來,國營物資回收公司倒閉,個體商販迅速發(fā)展壯大,導致出現了許多新問題。
例如,在廢紙回收領域,由于老百姓喜歡講價,商販為了盈利,在收來的廢紙中摻沙子、泡水,然后拿去賣給造紙廠,但這種原料只能用作制造低級的紙板,要獲得足夠的原材料生產復印紙和新聞紙等高檔再生紙,造紙廠不得不從國外進口垃圾分類回收的廢紙。這無形中提高了商品價格,受害的其實是中國消費者。
此外,多頭管理也是垃圾處理的重要問題?!都~約時報》認為,在二噁英的排放限制標準上,環(huán)保局和發(fā)改委之間已經博弈了三年,而提高標準一事并未出現進展。
癥結二:補貼“誘惑”
城市化的加速必然要求社會各方對垃圾處理的投入大增。據悉,截至 2010年的“十一五”規(guī)劃已經撥付 1萬億元資金,在此基礎上,北京今年又為污水治理和垃圾處理劃撥 3500億元資金。
高投入,尤其是來自的大量補貼,是垃圾產業(yè)在中國被稱為“朝陽”產業(yè)的重
只要一個電話
我們免費為您回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