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認真閱讀給定資料,概括當前我國公立博物館管理上存在的突出問題。(20分)
要求:準確、全面、簡潔,不超過300字。
【答題思路】
這是一道常規(guī)的概括題,審題時考生根據自身知識背景可以大致想到資金、人才等幾面原因,這道題的答題信息主要集中在材料2-7,考生可以從這幾則材料中定位關鍵詞,如:責任意思、公眾監(jiān)管、維護費用、藏品檔案等,根據這些關鍵詞進行整合,再分類信息即可。
【參考答案】
1、部分工作人員對肩負使命認識不深、責任感不強、保護意識弱。
2、收支不受公眾監(jiān)管,收支透明度不高。
3、財政撥款不夠、資金缺口大、維護費用不足。
4、藏品保護缺乏科學管理。文物藏品定級不規(guī)范、藏品與賬目不符、鑒定意見不準確、無完備的藏品檔案。
5、由于管理不善、經費困難、館藏條件差等原因,文物自然損壞和人為損壞嚴重。
6、商業(yè)廣告運營影響博物館環(huán)境,服務質量不高,缺乏吸引力、感染力,展覽陳列內容陳舊無創(chuàng)新。
7、博物館專業(yè)素質人才缺乏、研究水平不高。
二、針對中國博物館展出法國著名奢侈品牌路易.威登(LV),各界人士的爭論比較激烈。
1、請指出并簡要分析爭論的實質。(10分)
要求:觀點明確,條理清晰,不超過300字。
【答題思路】
該題目考察綜合分析能力,考生要認真審題,一是指出實質,二是分析爭論,那么就要求考生認清兩類觀點,并進行歸類說明。那么答題的條理性就體現在“爭論實質”、“雙方觀點”、“簡要分析”三部分。
作答時要迅速回饋材料9,將支持者和反對者的觀點歸類整合,不難發(fā)現其爭論的焦點和實質是關于博物館展覽LV的行為存在爭議。在兩類觀點進行整合時,考生一定要依據材料信息,按類歸納。在簡要分析時,要有邏輯性,先說明爭論的前提是對博物館功能的定位,然后分析博物館做法產生的影響。
【參考答案】
一、爭議的實質:博物館的LV展覽行為是文化創(chuàng)意傳播還是追逐商業(yè)利益。
二、雙方觀點:
1、文化創(chuàng)意傳播:LV產業(yè)歷史悠久,品牌具有獨特的文化、藝術創(chuàng)意;法國形象的展示,社會發(fā)展史的縮影和見證;體現博物館的包容性和時代性,LV布局空間小。
2、追逐商業(yè)利益:LV屬于奢侈品牌,是商業(yè)性推廣行為;過度商業(yè)化違背文化單位的公益屬性;公眾對展覽所得經費的使用去向存有疑慮。
三、簡要分析:
1、爭議雙方都認可博物館的公益屬性,共同將其功能定位于文化教育、公眾引導。
2、博物館對于教育引導和經濟利益的協(xié)調與把握,關系到對國民的導向正確與否。
2.博物館擬對公眾質疑進行答復,請你以博物館的名義,草擬一份答復稿的內容要點。(20分)
要求:1.只寫出內容要點;
2.觀點明確,具有針對性;
3.不超過500字。
【答題思路】
博物館作為公共單位,面對公眾質疑:一要表示歡迎,自我檢查;二要說明情況,贏得理解;三要提出改進計劃,四要歡迎繼續(xù)監(jiān)督。
【參考答案】
博物館回應公眾質疑的內容要點
一、表示歡迎和歉意:1、對公眾的質疑表示歡迎和感謝;2、對事先不征求意見,單方面展出LV給公眾造成的困惑表示歉意。
二、說服公眾:
1、重申博物館的公益性質沒有變:仍以祖國歷史和革命文物為主,LV展覽所占比例小,不意味著商業(yè)化和拋棄自己的偉大傳統(tǒng)。
2、重申展覽仍以嚴肅周正為主基調,以教育和引導為定位,引入LV只是增添了一些新鮮的時代氣息,使展覽更據包容性,激發(fā)觀眾的興趣。
3、闡明引入LV的理由:歷史悠久,有極高的工藝和歷史價值,能激發(fā)國內企業(yè)的品牌創(chuàng)造意識;設計富有創(chuàng)意,會給國內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帶來啟示;
4、公開資金的收入和使用狀況,公布查閱和監(jiān)督渠道。
三、改進計劃:1、更加注重展品的歷史和藝術價值;2、更加博物館資金的收支和使用;3、更加注重提高服務水平。
四、歡迎公眾繼續(xù)監(jiān)督,不斷改進工作。
三、請結合對全部給定資料的思考,以“從故宮‘十重門’事件說開去”為題,自選角度,寫一篇文章。(50分)
要求:
1、觀點鮮明,分析深入;
2、聯(lián)系實際;
3、表達簡潔順暢;
4、總字數1000字左右。
【參考范文】
從故宮“十重門”事件說開去
作為“冷門”的故宮,最近經歷了“十重門”。這些“門”集中暴露出故宮管理混亂、文化缺失、運作不規(guī)范、賬目不清等等一系列的問題,讓故宮博物館被推向風口浪尖。類似的問題不僅存在故宮,中國博物館,地方博物館也同樣有。這些問題背后都面臨著一個共同的難題:在市場化的浪潮下,博物館如何定位?
博物館應堅持公益性,以保護文化,傳承文明為最基本、最重要的使命,這是國際共識。
博物館展出的不僅是一些東西,而是人類共同記憶,是人類創(chuàng)造性勞動成果結晶,是人類歷史經驗和教訓的物質載體,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道理誰都明白,但是困難卻很現實。博物館是需要成本的,這些成本包括管理成本、日常運作成本、保護成本……。這些錢怎么來?對策很多人都會提,高度重視,加大投入力度,發(fā)動社會力量……。這些對策在北京、上海等一些經濟條件比較好的地區(qū)是可行的,但是在一些安徽、陜西等經濟落后的地區(qū)就成了問題。在這種情況下不得不求助于市場。
博物館要適當的市場化,這是博物館生存和發(fā)展的必然選擇。
市場化被一些人妖魔化了,好像一提市場化就是唯利是圖的小人,就是破壞歷史文化的罪人。尤其是一些“文化人”,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文化人都是罕言利的。好像一說起錢就很庸俗,很低級,很不齒。
市場化是博物館公益性的一個部分。市場化本身就是一個傳播文化的平臺和窗口。市場化做得好,去博物館的人多,不僅可以解決經費問題,還能夠讓更多的人了解文物、了解歷史。博物館的展品不能當做擺設,不能僅僅是歷史符號,一具具僵尸,而是有待被激活的人類記憶。博物館的展品也不能只是一些“高雅”之士的玩物,也可以進入更多尋常百姓視線。博物館展出的很多文物本身就是市場的產物,揚州八怪的畫當初不就是畫來的賣的嗎?中國的瓷器不正是因為有市場才興旺發(fā)達的嗎?
對于是否能市場化,要市場化還必須區(qū)別對待。
市場化之前必須搞清兩個問題:第一,不是所有的博物館都能市場化,對于一些比較“冷門”,沒有名氣、公眾關注度不高的博物館的市場化無疑就是自殺,這些博物館資金來源要以投入為主,不惜代價,加大保護力度。第二,對于能夠市場化又不影響到文化保護的,要大膽的推向市場,但是不能搞雙規(guī)制。不能一手拿著給的錢,一手拿著市場賺來的錢。兩頭討好的機制一方面會讓一些博物館唯利是圖,在博物館里開展純粹商業(yè)的活動,另一方面會養(yǎng)一大批懶人、庸人,不利于博物館的市場化運作。
無論什么樣的博物館,都必須做好一些基本的工作:加強管理,保障安全,節(jié)約成本,提高研究水平,避免十一、十二重門的出現……
只要一個電話
我們免費為您回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