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則故事只是個比喻,說的是“熟練的無能”(skilled incompetence)這個在組織行為理論中,很有分量的專有名詞。其真正的意思并不是“因為無法適應外在變化,而使熟練的技能失效”,而是指“在組織中的經理人,經常在沒有意識的情況下,‘自然而然’地逃避屬于自己的責任,變得如同無能一般”。
克里斯。阿吉里斯(Chris Argyris)曾舉一個企業(yè)內常見的案例來說明這個概念。在企業(yè)里,為了制訂一套具競爭優(yōu)勢的戰(zhàn)略,一開始高級主管們一致認定,他們之所以沒有辦法擬訂出一套好的戰(zhàn)略,是因為他們沒有充分財務數據的支持,所以他們就聘請了一個財務高管專門分析處理數據;待有了數據,他們又說,企業(yè)的問題并不是缺少財務數據,是缺少對公司愿景以及公司戰(zhàn)略的構想;但當他們有了構想,又開始說其實需要信息軟件與數據庫才能有效管理戰(zhàn)略。于是年復一年,永遠可以找到一個出路或借口來躲避麻煩,這家企業(yè)始終和根本沒進行戰(zhàn)略思考的公司一樣,到最后也沒有找到一個可行有效的好戰(zhàn)略。
為什么這會變成組織內常見的情況? 為什么高管們可以允許那些會議的結論,最終能以列出“一串亟待解決的問題”的形式來了事,而形成不了任何實質性有價值的決議?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們的內心不想讓別人不高興,但是又想勸說別人改變他們的主意”,兩方拉扯之下,這些不能實現(xiàn)目標的“熟練”與“模糊”,一種自發(fā)性的、下意識的,不需要事先預演而相當熟練的“推諉行為”,就自然而然的出現(xiàn)了,這是常見的第一種“熟練的無能”。
第二種常見的“熟練的無能”,發(fā)生在我們認為要開始做任何事之前,一定得先有一大串“必須”的準備與評估。雖然有備而來是好的,但準備與評估太多太慢的時候,機會跑了,環(huán)境變了,一切還要重頭再“準備評估”一次。所以,周而復始,便永遠處在“準備評估階段”,從來都沒走到“貫徹執(zhí)行階段”,當然就永遠沒能走到“歡呼收割階段”。許多企業(yè)常常會說,等我“準備評估”好的時候,就要來導入某某管理手段……但不要忘了,企業(yè)與人生一樣,永遠沒有準備好的時候。
我們可以尋求客觀清楚的會議引導者,讓引導者(facilitator)協(xié)助我們認清及排除這樣的心態(tài);也可以利用團隊共創(chuàng)、焦點討論的方法,使會議更有效率及更能達到目的;此外左手欄、雙環(huán)學習等,學習型組織的手法,亦可以提供有效的幫助。但根本的解決之道,是要讓主管從心態(tài)開始改變,從熟練的閃避問題,到真實的面對問題,勇敢的去解決;養(yǎng)成對事不對人的文化;從順從他人,不正視他人的推理和行為,演變成不單只會歸因于他人,而具有自我反思能力和自我審視能力,不會因為惱羞成怒而變得不計后果。另外,鼓勵自己和他人說出知道卻不敢說的事情,也能將那些如果沒說出來,便容易被歪曲和掩飾的事情減到最少。
“熟練的無能”更是組織的領導者們應該直面的問題(他們自己可能也是“熟練的無能”中的一員大將),因為它雖然并不會馬上造成組織的重大損失,但這種慢性自殺也就是最可怕的地方,組織因為逃避問題,會在不知不覺中逐漸喪失競爭力。這就像是人體的肝臟一樣,因為沒有神經,發(fā)炎了也不知道痛,而長期忽視的結果,就是一旦肝臟發(fā)病,多半都已病入膏肓。